精神科 神經科 耳鼻喉科
致謝瑞士學者Winfried Schlee主編耳鳴醫學教科書 ( Textbook of Tinnitus, 2nd edition, Springer) ,引用本院第一作者醫學學術論文兩篇。本院位於楠梓區公所 (備公有停車場) 旁,楠梓郵局正對面,鄰近楠梓火車站,無健保特約,採全面預約制,請直接至本網頁諮詢信箱填寫資料,專人跟您聯繫。
- 耳鳴研究 -
耳鳴嗡嗡響不停 就醫前如何自救?哪些事不能做?
2023-05-10

耳鳴嗡嗡響個不停,正確做法應是立即就醫,但是在病發後到看診的這段時間,有沒有辦法可以稍微舒緩耳鳴發作,或是盡量避免耳鳴惡化呢?在罹患耳鳴期間,又有哪些事情是要盡量避免去做的?本文就讓耳鳴專家—耳鼻喉科神經科雙專科陳建志醫師,以及精神科專科曾秉濤醫師一同為您解答!
 
耳鳴就醫前該如何自救?可以做哪些事情舒緩耳鳴?
人體不會無故聽到聲音,如果有耳鳴的症狀產生,基本上就是身體某個部位出現狀況,在找出正確病因以前,陳建志醫師和曾秉濤醫師建議,只要在就醫前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即可,畢竟導致耳鳴的原因有很多種,在獲得醫師指示前盡量不要輕舉妄動。
 
不過,透過一些生活細節上的注意,或許可以在就醫前稍微舒緩耳鳴症狀,減緩就醫前的不適。舉例來說,有些耳鳴症狀可能是因為現代社會一些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那就可以透過一些改變或留意,來減緩耳鳴可能帶來的不適:
 
1. 遠離噪音來源
不少民眾平日喜歡戴耳機聽音樂,或者是把音響轉到最大聲,於是耳朵等同於持續接受噪音進攻,期間內大量的聲波會不斷傳進內耳耳蝸,聽毛也因此不斷擺動,使得細胞過勞水腫,就會暫時無法產生聽覺電位。一旦聽毛擺動能力變差,就會讓柯蒂氏器變得遲鈍,無法吸收共鳴聲波。當共鳴聲波往附近頻率的耳蝸管擴散,震動別的柯蒂氏器,產生另一種不同頻率的聽覺訊號,就會產生「被動性耳鳴」。


▲耳機不離身是很多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但也可能釀成耳鳴的病因。(圖片來源:Freepik)
 
因此,遠離噪音環境,避免聽毛細胞狀況持續惡化是首要之務;否則長久下來,聽毛斷裂、細胞死亡,衍生噪音性聽覺損害,就會出現永久性的耳鳴。
 
2. 調整平日姿勢
「低頭族」可能要特別小心!若長時間保持頭向一側轉,例如滑手機、追劇或聽演講,導致某一側「胸鎖乳突肌」使用過度,進而產生乳酸堆積、發生疼痛,大量感覺訊息就會在脊髓後方向上傳遞、進入腦幹,干擾位於後方腦幹內的聽覺路徑,產生聽錯覺,造成「肌肉性耳鳴」。也就是說,使用3C產品或者因為工作需要維持同一姿勢,記得適時休息,並調整平日姿勢,可讓肌肉性耳鳴發生的機率減少。


▲長時間低頭滑手機可能導致肌肉性耳鳴,需注意平日姿勢問題。(圖片來源:Freepik)
 
3. 注意飲食,小心胃酸逆流
為什麼耳鳴與胃酸逆流(俗稱「火燒心」)有關呢?鼻咽位於鼻腔後方,承接從鼻孔吸入的空氣,而鼻腔分泌物也會向後倒流至此。當人體平躺時,食道會被壓扁,胃酸就會順著毛細現象,向上蔓延到鼻咽,由於鼻咽分泌物較白天減少很多,黏膜無法抵抗胃酸,就會開始發炎水腫,並蔓延到耳咽管。當黏膜腫脹且管道阻塞,中耳內空氣逐漸被吸收,呈現負壓,就會出現傳導性聽障,引發「代償性耳鳴」。


▲現代上班族餐餐老是在外,許多人甚至吃完飯就趕緊忙自己的事、或是直接躺下休息,導致胃酸逆流發作,甚至衍生耳鳴!(圖片來源:Freepik)
 
一般建議,用餐後4小時內應避免躺床,或者睡覺時讓床頭略高,藉此設法減少胃酸逆流。另外睡前也可以飲用一點清水,沖洗掉殘存於食道內的胃酸,或可稀釋胃酸。
 
4. 調適心情舒緩壓力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不論是壓力、挫折、孤單還是無奈感,這些情緒都可能引起生理變化,導致聽覺訊息在海馬迴內形成強大的迴路,超越大腦伏隔核的控制能力,整個大腦皮質也跟著活躍起來,把症狀放大,遂成「腦鳴」,並且衍生焦慮、恐慌及失眠,又稱「自律神經失調性耳鳴」。


▲適度舒緩緊張情緒,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耳鳴持續惡化。(圖片來源:Freepik)
 
此外,其他病因所形成的耳鳴症狀,也可能因為患者擔憂自身病況,反而加重腦鳴,因此建議在就醫前,好好休息、調適壓力或可舒緩相關耳鳴症狀。
 
耳鳴的「雷點」有這些!耳鳴就醫前有哪些事情不能做?
以上介紹完一些可以在耳鳴就醫前達到些許舒緩耳鳴效果的生活小細節,接下來就要提醒大家,有哪些事情是有可能引起耳鳴症狀惡化,並且要避免去做的:
 
1. 按摩推拿舒緩耳鳴?小心適得其反
如同上述提到的「肌肉性耳鳴」,頸部肌肉發生僵硬及酸痛,會開始刺激或壓迫周圍的本體感覺受器,大量的感覺訊息不斷經由後方脊髓向上傳遞,通過後方腦幹,最後進入大腦聽覺皮質,產生聽覺,也就是「腦鳴」,而腦鳴再反過來放大頸部痠痛的訊號……這樣的惡性循環,會逐漸加重病症,倘若患者本身已有頸椎或肌肉問題,會更為嚴重。
 
適度的頸部按摩與放鬆,或許可以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然而,不少人追求按摩「痛才有效」,這種過度按摩引起的疼痛,實際上反而加重了惡性循環。此外,按摩或許可以減輕一點耳鳴,但如果因此忽視就醫的重要性,得過且過、延誤診治,同樣也會加重病情。
 
2. 耳石復位屬於專業技術,切勿親身嘗試
有些耳鳴症狀伴隨暈眩,起因可能是耳石鬆脫所致,有一點經驗的患者或許會上網搜尋耳石復位術相關的影片,再跟著影片自己做。然而,耳石復位要做的,第一時間必須先確定耳石沉積在哪一支半規管,若無法確定沉積處,貿然進行錯誤方位的復位術,只會把耳石轉到別的半規管內,甚至造成更多處的耳石沉積,使得病況更加複雜,之後醫師要為患者進行治療時,技術上只會更加困難,因此切勿自行嘗試。
 
3. 耳朵感覺有異物所以勤掏耳垢?小心越挖越嚴重
有一種耳鳴聽起來就像機車怠速運轉,發出「嗯—嗯—嗯—」的聲響,這種耳鳴通常是因為耳垢如同地毯般覆蓋在耳道上,儼然「耳垢黏著性耳鳴症候群 」,常見於習慣性掏耳者,特別是使用棉花棒做為工具者。其實常常用棉花棒掏耳反而會破壞耳垢自行向外排出的螺旋路線,使耳垢停佇於外耳道,反覆堆積。若不慎蔓延到耳膜,就會干擾到正常傳聲時耳膜的震動,影響耳膜收集聲波的功能,衍生程度不一的傳導性聽力障礙,接著,藉由丘腦與聽覺皮質間腦波傳遞訊號紊亂機制,出現「代償性耳鳴」。
 
最後,陳建志醫師和曾秉濤醫師提醒大家,耳鳴最重要的還是正確就醫、正確診斷,並且得到正確的治療,因此在就醫得知真正的病因以前,患者應盡量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即可,勿上網搜尋偏方,畢竟在醫師診斷前我們也不知道這些方法適不適合自己,如此一來才能避免耳鳴症狀持續惡化。